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税收观

发布时间:2018-12-27   来源:商事公司    点击:   
字号:

【www.zzftf.com--商事公司】


韩愈赋税观

韩愈(公元768~824年)字退之,河阳(今河南孟阳)人。唐代著名思想家、文学家。韩愈反对赋税征钱,主张征收实物。他指出赋税征钱与物价上涨的关系:“夫五谷布帛,农人之所能出也,工人之所能为也。人不能铸钱而使之卖布帛谷米以输钱于官,是以物愈贱而钱愈贵也。”认为征收实物税,人们将更加重视农业,“则人益农,钱益轻,谷米布帛益重。”他不仅主张征收农产品,而且主张“出布之乡租赋悉以布,出绵丝百货之乡租赋悉以绵丝百货,”即生产什么就征什么,既照顾了百姓负担,又扩大了赋税来源。为了保证京师的粮食和草料供应,他又提出距京百里以内的地方都征草,三百里以内的地方都征粟,五百里以内及河清地区可征米,愿意纳草、粟的也“悉以听之”。韩愈对盐法的基本观点是官府零售食盐弊多利少,而私商零售比官营优越,并反对加罪于无罪的富商大贾,反映了他反对抑商的思想。

司马迁赋税观

司马迁(约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~?)夏阳(今陕西韩城)人,西汉著名史学家、文学家。我国第一部通史《史记》的作者。司马迁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,认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农、工、商“各劝其业,乐其事,若水之趋下,日夜无休时”,是自然分工,根本无需政府横加干预。因此,他对汉武帝采用算缗、告缗等手段剥夺工商业者的财富、利用政治特权垄断盐铁经营的做法持否定态度。认为工商者渴泽而渔式的剥夺,会使“民偷甘食好衣,不事畜藏之产业”,最终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。他指责汉武帝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桑弘羊是“兴利之臣”不肯为其立传。司马迁认真总结秦亡汉兴的历史经验,指出貌似强大的秦王朝仅生存了十几年便土崩瓦解,其主要原因在于“收泰半之赋”,而汉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实行了“量支禄,度官用,以赋于民”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。可见,马司迁反对横征暴敛,反对以种种非正常手段聚敛财富,反对为取得财政收入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。

桑弘羊赋税思想

桑弘羊(公元前152年~前80年),出生于洛阳一个商人家庭,西汉著名理财家,曾协助汉武帝进行经济改革,推行了许多重要的财政政策。桑弘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。他指出:“富国非一道”,“富国何必用本农”,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”?主张由政府经营工商业以增加经济性收入。他认为盐铁专卖作为国家统一的财政收入,可“足军旅之费,务蓄积以备乏绝”,而不必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;可防止豪商垄断生产经营,操纵物价,阻塞他们的“利途”;可缩小贫富差别,“以齐黎民”,缓和阶级矛盾。在实践中,他对盐、铁、酒实行专卖,利用垄断价格,收取高额利润;实行平准法。创设均输法,调节商品流通,平抑市场价格。这些措施有力地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,减轻了人民负担,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,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“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”。汉武帝去世后,昭帝始元六年(公元前8l年),汉王朝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。会上,桑弘羊批驳了“贤良”、“文学”对政府财政政策的攻击,为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作了全面的辩解。他指出:“盐铁之利,所以佐百姓之急,足军旅之需,务蓄积以备乏绝,所给甚众,有益于国,无害于人”;平准,均输则做到了“平万物而便百姓”。为了保护小农经济和国家税源,桑弘羊主张抑制豪强兼并。强调“制其不足,调其不足”,“散聚均利”,“禁溢羡,厄利途”,防止“民有相妨之富”。他认为,实行盐铁专卖、平准均输正是为“绝并兼之路”,使“百姓可家给人足”:“山泽无征,则君臣同利;刀币无禁,则奸贞并行”,“臣富相侈,下专利则相倾”。桑弘羊的理财思想和政策是从维护最高统治集团自身的利益出发的,但在当时封建国家财政因连年战争出现危机的情况下,能做到“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”,制豪强之有余,因贫民之不足,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的负担,这毕竟是一件好事,具有历史进步意义。

王莽赋税思想

王莽(公元前45~公元23年),字巨君。西汉末以外戚掌权,公元8年称帝,改国号为新。公元23年,新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,王莽被杀。王莽认为西汉以来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。为抑制土地兼并,他主张恢复土地国有制,实行“王田制”。他认为最理想的税制,应是“古者设庐井八家,一夫一妇田百亩,什一而税。”王田制推行后由于脱离社会实际,并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广泛反对而失败。王莽十分重视工商税收。制定了严密的工商税收制度,规定凡渔猎、畜牧、养蚕、纺织、医巫、交易均须纳税,“皆各自占所为于其所之县官,除其本,计其利十一分之,而以其一为贡”。王莽也十分注重专卖之利,对城市工商业实行“六管”法,即官营盐、铁、酒,官铸铜钱,官掌山川大泽,官办王均赊贷。王莽是一个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,他的改制是失败的,这一方面是西汉末年社会政治经济矛盾发展的结果,另一方面也是他急于求成,频繁改制,并且迷信严刑苛法所致。但他的赋税思想仍在中国赋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。
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zzftf.com/changshi/190421/